Carol  

【導演:陶德海因斯,編劇:菲莉絲奈吉,原作:派翠西亞海史密斯】

【主演:凱特布蘭琪、魯妮瑪拉、莎拉保羅森、凱爾錢德勒】

三月以來,跟隨奧斯卡數個大獎的腳步,看了非常多實至名歸的好電影。然而在這不算短的片單中,最讓我怦然心跳、難以忘懷的,是這部由陶德海因斯(Todd Haynes)所執導,瀰漫著美麗與哀愁的-《因為愛你》(Carol)

Carol_001  

【獲得六項提名卻未能獲獎,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遺珠】

電影《因為愛你》改編自知名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(Patricia Highsmith)的半自傳小說《鹽的代價》(The Price of Salt),這也是她所出版的20幾部著作中,唯一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。講述著一段發生於1950年代的美國,屬於兩個女子的故事:

在百貨公司擔任玩具銷售員的特芮絲(魯妮瑪拉),在聖誕節前夕遇見了來為女兒挑選禮物的卡蘿(凱特布蘭琪),她優雅高貴的氣質吸引了特芮絲的好奇,而在卡蘿若有似無的邀請下,特芮絲漸漸的進入了卡蘿的生活-她正與丈夫哈奇(凱爾錢德勒)進行離婚訴訟,試圖爭取女兒的撫養權;與此同時,特芮絲也意會到存在於兩人之間、令人迷惘的情感,是愛情

Carol_007  

【聖誕節前夕,她遇見了她】

在一次與哈奇的激烈爭執後,卡蘿決定帶著特芮絲遠走他鄉,展開一場公路之旅;愛情不斷在旅途中發酵,她們確認了彼此的心意,進一步擁有了彼此。但在封閉保守的時代下,這宛若禁忌般的關係,卻淪為哈奇要脅的利器,若不回頭,他就要將女兒永遠的從卡蘿身邊奪走。

為了心愛的女兒,卡蘿拋下了特芮絲,片面的結束了這段戀情,她希望特芮絲不要為此氣惱,卻也忘了請特芮絲等她。一切看似愕然停止,然而,有些人一旦走進你的生命,就將永遠改變你的人生......

Carol_004  

【在女兒與特芮絲之間,卡蘿被迫抉擇】

 

藏身於故事之後的派翠西亞・海史密斯→

猶如前文所說,《因為愛你》是一部改編自「半自傳小說」的電影,既然如此,在開始討論電影之前,或許應該先認識她-派翠西亞海史密斯

Carol_014

【不同時期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】

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是美國5、6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,以心理驚悚風格見長。她在1950年出版的首部小說-《火車怪客》(Strangers on a Train),僅在短短的一年間,就被當時已享譽盛名的大導演-希區考克(Sir Alfred Hitchcock)相中,改編為電影《迷魂記》(Strangers on a Train);此一改編不僅得到廣大的迴響,更成為希區考克執導生涯的代表作之一

當然,這並不是海史密斯唯一被翻拍為電影的作品,1955年推出的《天才雷普利》(The Talented Mr. Ripley)也在40年後被搬上大螢幕,同樣獲得了極高的評價。

Carol_013  

【永遠不要輕易在火車上接受陌生人的搭訕】

而《鹽的代價》是海史密斯於1952年所完成的第二本小說,有鑒於《火車怪客》的成功,原本預期會受到出版商競取的新書版權,卻屢遭拒絕;在那個年代的保守氛圍下,沒有人願意為一本以女同性戀為主題的作品背書。

稍後,海史密斯仍為《鹽的代價》找到了出版者,但她自己卻選擇以克萊兒摩根(Claire Morgan)取代本名;她在晚年時解釋了這個決定,是因為若不使用假名,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,可能會讓她從此被大眾定義為「女同志作家」,進而影響她的創作生涯。這也使得《鹽的代價》直到1990年再版時,才正式將作者正名為派翠西亞海史密斯。

然而,當我們近觀海史密斯的戀情史時,不難發現她多數的關係都是以女性為主,她認為這樣的偏好是因為「男人的臉對她來說總是不夠美麗」。

Carol_015  

【初版/二版:女同志意象的封面而受到注意/1990版:作者正名為海史密斯】

據說,在《火車怪客》預備發行的這段時間裡,海史密斯為了籌措昂貴的心理治療費,而在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打工。12月8日,海史密斯在站櫃時遇見了金髮亮眼、自信動人的Mrs. E.R. Senn,她正在為女兒挑選聖誕禮物;海史密斯禁不住寫了一張卡片寄到她的住處,但卻未曾得到回音

雖然Mrs. E.R. Senn並未如書中所述,走入海史密斯的生命,但這樣的情感讓她在短短的兩週間就執筆寫下了《鹽的代價》,一方面說明了她對美麗女子的憧憬,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她鬼才般驚人的創作能量。(想瞭解更多《鹽的代價》背後的真實故事,請閱讀部落客Orange的文章【The Price of Salt 鹽的代價-真實背景故事】!)

Carol_010  

【然而“卡蘿”並未以書中的方式走入海史密斯的生命】

 

車窗、倒影、櫥窗、背影→

在《因為愛你》中,導演陶德海因斯透過了許多間接的鏡頭來呈現角色。車窗、櫥窗、鏡面乃至於半掩的門縫,好幾次,我們猶如站在車外,非得透過厚厚的車窗,才能一探車內的情況,有時人物的表情更因為窗戶的反射,甚至是打在窗上的水珠,而顯得朦朧不清。

我不清楚導演的本意,不過這樣的安排對我來說,似乎是在呼應著整個時代的氣氛,當代對於女性嚴厲的要求,不因階級而有差異,卡蘿與特芮絲都被侷限其中;儘管兩人都坦率接納了自己的感情,故事的結尾也預示了她們將要一起經營未來的決心,但這樣的關係終究不見容於社會。劇中未曾直接了當的控訴公眾對女性的壓迫,但卻藉由畫面的設計,將她們置身於真實的「框架」之中,在這麼大的視界裡,角色的所在之處卻是如此狹隘,這正暗示了女性的困境

Carol_020  

【在傳統家庭的價值下,特芮絲顯得脆弱又無助】

阻隔著觀眾與角色的車窗,也許象徵了卡蘿與特芮絲的戀情,需要與世人拉開距離

面對旁人,她們必須隱藏、掩飾她們的情感,所以我們只能隔著窗子,抑或藉由鏡面的倒影來「窺伺」這段愛情的模樣。另一方面,也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感覺,好似我們不能冒然的接近,而得悄悄的、小心翼翼的守護著她們的關係一般。

Carol_018 Carol_017  

【兩人的愛情是如此的脆弱而需要小心呵護】

除此之外,不只一次的,導演讓卡蘿與特芮絲注視著彼此離去的背影,在這樣的畫面中,觀眾既看見了被注視者的眷戀,也看見了注視者的不捨。她們真切而小心的望向對方漸遠的身影,揣摩著對方臉上的表情,雖然未曾說出一句挽留,但一切都已不言而喻

在整部電影中,卡蘿僅唯一一次的對特芮絲說出「我愛你」,但事實上,卡蘿的每一個舉手投足、每一個安靜凝視都是一次的告白,濃郁的愛意形成一種張力,瀰漫在空氣之間,這一刻是感性也是性感的

Carol_008  

【這樣的鏡頭,讓我們能同時看到兩人臉上的表情】

 

愛的意義→

這部電影最受到讚譽的,莫過於那場足為經典的床戲。導演以一種近乎唯美的方式來表現,激情而不肉慾,即使與朋友一起,在觀影的過程中仍沒有一絲尷尬不安。

對於這場戲的重要性,陶德海因斯認為,唯有讓觀眾看見兩人的性,才能更加的理解她們的愛。我想,性與愛在關係之中往往是密不可分的,當愛到至深而難以言說時,我們自然的以性來作為出口、來作為表達愛的一種途徑,這個過程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。經由卡蘿與特芮絲的一場性愛,展示了她們對彼此的強烈渴求,使螢幕前的你我都能肯定這份愛的重量。

Carol_021  

【性與愛在關係中往往是密不可分的】

然而隨著故事的進展,卡蘿在困難的抉擇中,選擇放下一切,回到女兒的身邊。明明已一路見證兩人愛情的你我,卻絲毫不質疑這樣的決定,甚至視之為理所應當。這似乎說明了社會對於一個母親的期待,希望她能以孩子、家庭為重的想法,即使到了2016年的今日也幾乎不曾改變

意識到這一點,我終於開始反思,對於女性而言,「母親」僅僅只是她的其中一個身份,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將她禁錮在這個身份之中,而忽視她也有慾望、也需要愛情呢?卡蘿為了女兒而放棄特芮絲,但卻在過程中領悟到一個人若失去了愛,將永遠得不到快樂,不快樂的自己是絕不可能給予女兒幸福完整的家。

Carol_019  

【失去了愛,我們還剩下什麼?】

對特芮絲來說,一直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主張的她,甚至連「午餐要吃什麼」都無法做決定。在這段奇幻旅途中,卡蘿總是一再的詢問她的心情、她的想法,想要讓特芮絲多多表達自己;但也正因為如此,當重逢時刻,特芮絲第一次明確拒絕卡蘿的邀請時,出現在卡蘿臉上的,不僅僅是心碎也是欣慰,她遺憾特芮絲的決定,卻也為她的成長感到驕傲。

Carol_002  

【雖然遺憾,卻也為特芮絲的成長感到驕傲】

 

總結而論:

我十分喜歡這部電影,那刻意營造時代感的復古色調,襯托著低沉的配樂,以流暢的敘事述說著交織於角色之間厚重的情感,實在無法挑惕

在觀影之後,我必須承認自己已深深的為凱特布蘭琪(Cate Blanchett)在本片中的演出所著迷,她完美的詮釋了那優雅、自信、高貴而美麗的卡蘿,每一個舉動、每一個眼神都是如此的蘊含情感而觸動人心。她的飾演說服了我,使我相信若有一個這樣的女子出現在我眼前,我同樣會對她一見鍾情、我也同樣願意與她遠走高飛。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「說服力」讓《因為愛你》成為一部令人難忘的佳作!

Carol_005  

而特芮絲這個角色,本來是要由曾在《魔境夢遊》(Alice in Wonderland)中扮演愛麗絲一角的蜜雅娃絲柯思卡(Mia Wasikowska)擔綱演出,但後因合約關係,改由魯妮瑪拉(Rooney Mara接棒出演。對於魯妮瑪拉,一直停留在較「冷」的角色形象,但在觀賞本片她精彩的表現後,我對她已有了嶄新的認識=)

Carol_023

討論就到此告一段論,謝謝你耐著性子閱讀我長長的文章!研究所的生活非常忙碌,雖然所有的空擋幾乎都拿來看電影、追影集,卻沒有時間好好的整理心得,很久沒有寫點東西了,總覺得有點生疏,希望能慢慢找回感覺,也請多多包涵XD。

arrow
arrow

    W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