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ight Club post  

【導演:大衛芬奇,編劇:Jim Uhls,原作:Chuck Palahniuk】

【主演:艾德華諾頓、布萊德彼特、海倫娜波漢卡特】

「以前的人看黃色書刊自瀆,現在則是看購物型錄。」迷戀郵購家具的主角(艾德華諾頓)喃喃說著。他衣食無缺,還有一間精心裝潢的高級公寓;若要說生活上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?那倒是有個小小的問題,就是「睡不著」,這已經不知是第幾個失眠的夜晚了。

Fight Club post_03  

【現代人對物慾的需要更勝性慾】

為了拯救自己日漸麻木的身心,他裝病潛入各式「治療團體」,藉由在「病友」身上痛哭來尋求發洩,失眠竟也跟著無藥而癒。可惜好日子總是不長,一個同樣「不死」的女子:瑪拉(海倫娜波漢卡特)闖入他的世界,或許是害怕裝病的秘密被同為冒牌貨的瑪拉揭穿,他又再次陷入失眠地獄......。

Fight Club post_04  

【病友終究會死,但裝病的人不會】

一次旅途中,他遇上肥皂商人泰勒(布萊德彼特),碰巧公寓又被不明人士炸毀,一無所有的他索性搬去與泰勒同住。當晚,泰勒突發奇想發起了一場赤手空拳的搏擊賽,打到鼻青臉腫的兩人感覺卻異常良好!因此決定擴大舉辦,進而成立了「鬥陣俱樂部」

未料某夜,他意外撞見泰勒與瑪拉間的肉體關係,這讓他大為不快。與此同時,「鬥陣俱樂部」在泰勒的經營下成為全國性的大型地下組織,並犯下多起規模不等的破壞事件!不管是「鬥陣俱樂部」還是泰勒都逐漸讓他感到無法忍受,更不要說「鬥陣俱樂部」的下一個目標竟是炸毀多棟商業大樓!他決定出手阻止泰勒;然而等著他的,卻是隱藏在泰勒身上一個難以面對的恐怖真相......。

 Fight Club post_002   

【泰勒的身上到底藏有多大的秘密?】

 

上述這詭異又無俚頭的劇情,正是來自電影—《鬥陣俱樂部》(Fight Club)

改編自美國怪傑作家—恰克帕拉尼克(Chuck Palahniuk)同名小說的《鬥陣俱樂部》,不管戲裡戲外都瀰漫著濃郁的傳奇色彩!本片在1999年上映之初,票房非常慘淡,甚至被美國的《娛樂週刊》評為低級D級劣片;但風水輪流轉,誰知道DVD問世後竟大受歡迎!電影裡洋溢黑色幽默的台詞,競相成為影迷心中的至理名言!《娛樂週刊》見狀也從善如流(沒原則?)改將本片列為「應該擁有的五十部DVD」之首

其實《鬥陣俱樂部》充斥著大道理和惡趣味,旨在對資本主義下深受「物慾」所操弄的人們予以強烈的譏諷!看似瘋癲的劇情,實則處處暗藏玄機,只看一遍大概沒辦法徹底消化吸收,是一部適合反覆咀嚼的「智商片」:

導演的「第一人稱」陷阱→

要討論《鬥陣俱樂部》,就不得不先大讚導演大衛芬奇的睿智!我們都知道,已經有原著小說為底稿的電影,雖然多少能挾著作品本身的名氣而受到矚目,但也常面臨到如何將大篇幅的文字化為90到180分鐘的影像,卻又不失原味的問題,這攸關到電影改編的成功與否。

Fight Club post_07  

【導演大衛、艾德華和小布在拍片現場的合影】

大衛與編劇為了讓本片更貼近恰克想表達的意境,選擇以「第一人稱」的觀點來敘事。這樣的作法有兩個好處:一方面,可以巧妙的將小說中大量的「角色OS」完整呈現於大銀幕上;如此一來,觀眾就能更主觀、更直覺的感受到主角內心的狀態和變化。

另一方面也便於營造全片最大的伏筆!事實上,由艾德華諾頓飾演的主角,是唯一帶領我們走進《鬥陣俱樂部》世界的媒介;從第一人稱視角出發,容易讓觀眾將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,進而相信主角所見(也就是我們所見)為真。編導利用了這一點,大玩懸疑遊戲;觀眾要一直到劇情的末端,才會恍然大悟:原來腦子不清楚的人,不是想要搞大破壞的泰勒,而是主角和隨著他一路看到這裡的你跟我啊!!

 Fight Club post_004   

【會自己打自己的人,精神會正常?】 

 

主角貴姓大名?→

或許你沒有注意到,但是整部電影看下來,你真的知道主角姓啥名誰嗎?是傑克還是約翰,你確定你記得嗎?仔細想想你可能會發現,自己好像想不太起來那個由艾德華諾頓飾演,從頭到尾一直不停碎念的傢伙到底叫什麼名字! 

沒錯,這絕對不是失憶,而是因為他就真的沒有名字!他既不是傑克也不是約翰,所有在劇中出現屬於他的名字都是假名來著;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(IMDB)更是直接稱他為「The Narrator」(解說者),可見得他就是個不具名的角色。

Fight Club post_02    

【每次貼在主角身上的名字,似乎都不一樣】

一個沒有名字的主角,這樣大膽的想法其實隱喻性十足。仔細想想,在這部電影裡主角的名字確實派不上用場,誠如前面所說,故事既然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敘事,所有人自然就是面對著主角跟主角說話,稱之為「你」或「他」也就足夠,何須指名道姓?

再說,「鬥陣俱樂部」這個團體的宗旨就是要拋棄自我,以團體為唯一準則!猶如泰勒所說:「You are not special. You are not beautiful or unique snowflake.」不要再誤以為自己很特別了;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去標誌性,而名字就是我們首要揚棄的「標誌」

更進一步想,導演故意隱藏起主角的名字,最主要的目的何在?說穿了,就是為了要用這部電影來影射「你」啊!對,就是在說你!就是每一個坐在自己的昂貴沙發上,透過大尺寸電視看著這部電影的「你」,別懷疑,因為你也是資本主義體系下,被物慾蒙蔽而失去自我價值的產物!所以主角可以是任何人,他不需要特定的名字,因為你的名字,就是他的名字

Fight Club post_08  

【不要看別人!就是在說你!】 

 

痛,是生存的證明→

當人類對於物慾的強烈追求,已經大於性慾,那是否代表「人」已經失去自己的原始本能和存在價值,逐漸變成資本主義的傀儡呢?正是因為如此,我們需要疼痛!

電影裡不管是一對一的肉搏,或是以強鹼腐蝕手背,甚至是故意製造車禍,都是為了要引發痛覺!痛,是一種極強烈的感受與體驗,痛覺往往能留下深刻的記憶烙印,這是一般的刺激無法達到的。正如劇中的泰勒,在翻車後從殘骸中爬出來時所說:「我們又創造了一個難得的生命經驗!」

 Fight Club post_001  

【除了疼痛和害怕,就什麼也沒有了!】

此外,痛更象徵著生物的「生存本能」,生物之所以覺得痛,不是為了要迎向死亡,而是試圖要活下去;對於生活麻痺的主角正需要喚醒自己,因此泰勒與主角才會在酒吧外展開第一場肉搏戰。況且,這種攻擊與被攻擊的行為,在一般有法律、有秩序的社會是很少發生的,我們被保護得太好、活得太舒適了!所以泰勒(亦或是主角自己)要燒毀那如同城堡般的高級公寓,更要舉行沒有規則、沒有防護的搏擊,在除卻一切外在條件後,以最單純的「自我」來體會生命。

Fight Club post_05  

【我們的生存價值應該擺脫外在,重新被定義】 

 

男人幫裡的瑪拉→

仔細看不難發現《鬥陣俱樂部》其實是一部充滿男性愛的電影。無論是主角從鮑勃突變的大胸部上得到滿足與安慰;或是鬥陣俱樂部裡,男性與男性間打著赤膊的互毆,藉此獲得理解和發洩,這些都是「愛」的展現,而且是排斥異性的愛

雖然《鬥陣俱樂部》說的是同性愛,但導演大衛芬奇卻沒有把電影拍成「同志愛」,他運用快速俐落的剪接,將主角、泰勒與成員間彼此互毆的激情,聚焦在他們的肢體和不斷噴灑出來的血與汗上,這是非常陽剛、雄性的意象,當然這樣的作法,等於是將這幫人的關係純粹化了!

Fight Club post_09  

【從同性身上獲得慰藉,是主角唯一的情緒出口】 

那既然這是部洋溢同性愛的電影,唯一的女主角「瑪拉」想必被賦予了極重要的使命。確實,瑪拉這號人物幾乎是所有問題的線索和啟發者。主角與瑪拉相遇後,再次走向失眠,也加速了泰勒的誕生(泰勒只在主角失眠時出現),更不用說主角與泰勒的衝突,也是源於泰勒和瑪拉的親密關係。最後讓主角盡全力拯救的,還是瑪拉!

對觀眾來說,瑪拉更是電影線索的來源,只要有她在必然暗藏訊息。像是她首次與主角交手後問他:「到底哪個才是你的本名?」(點出了主角沒有名字的設定):又或是她突然要求主角幫她做乳房篩檢(顯然兩人的關係不單純);亦或是當主角問她「妳為什麼在我家?」時,她總是罵主角怪胎,恐怖(暗示主角有人格分裂的症狀),可見得,她的反應和話語都是指向真相的箭頭

Fight Club post_10  

【海倫娜在本片中也有極為大膽的演出】

 

肥皂、大破壞與飲彈自盡→

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上總會塞進一塊大大的粉紅色肥皂,這塊肥皂既是劇情的關鍵,也是本片對資本主義最明確的譏諷!試想泰勒用來做肥皂的原料是什麼?不就是從整形診所偷來,那一袋袋自貴婦身上抽出的多餘脂肪嗎。

為了保持「苗條」而透過非必要的醫療行為進行抽脂,這無疑是資本主義下錯誤的價值觀,引導盲目的消費者進行錯誤的消費!因此把他們棄之如敝屣的「廢棄物」加工為名貴肥皂,再以極高的價錢賣還給他們,是對這群人的第一重消遣;而以生產肥皂的原料做成炸彈,在最後的大破壞階段炸毀他們用以獲取暴利的商業大樓、銀行企業,則是第二重消遣。

Fight Club post_11  

【請認明泰勒牌人脂肥皂,讚啦!】 

大破壞除了是泰勒計畫的高潮,也是主角揭發真相的起點!一直以鬥陣俱樂部「第二把交椅」自居的主角,在了解大破壞計畫的本質是為了製造大規模的恐怖攻擊後,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他決定要阻止這場浩劫!這樣的自覺,也促使他必須面對泰勒,進而發現「泰勒就是自己」的關鍵事實。

之前的主角總是依賴泰勒來做決定、下指示,他對泰勒的需要強化了泰勒的形象,這也是為什麼主角一直意識不到「泰勒」是自己的另一個人格。電影的後半段,隨著主角對大破壞的反彈情緒升高,泰勒也跟著鬧失蹤,這正代表著主角的主人格覺醒了(副人格出現的時間就減少了)!

Fight Club post_02  

【泰勒其實是主角「美化」後分裂出來的副人格】

逼近結局時的飲彈自盡,是運用了心理學上對於多重人格(解離型身分障礙症)病患的治療方式:要不就將人格重新結構(但這需要太長的時間,也較不具戲劇張力);要不就將人格消除

一般來說,精神病患創造出來的副人格,往往容易受到「暗示」,是故主角刻意在泰勒面前飲彈,表現出一副要和他玉石俱焚的樣子,再扣下板機的瞬間,身為副人格的泰勒受到足夠的死亡暗示,因而消失,主角也整合了自己的內心!

當然,這樣的方式在現實中還處於研究階段,但類似透過「消除」來治療多重人格症的電影,還有同樣經典好看的驚悚電影—《致命ID》(Indentity)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!

Fight Club post_003  

【爆炸的商業大樓,猶如煙火般絢爛!】 

 

依然要來個大總結:

電影《鬥陣俱樂部》是一部交織著趣味、驚悚與人生哲學的好片。藏有層層玄機的情節讓這部電影不能只看一次就通盤理解,想要體會故事裡所有的精闢哲理,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多看幾遍,並來回思考一下!不過劇情也並非艱澀難懂,爽快的剪接和俯拾即是的黑色幽默,對於單純想看個電影的朋友來說,本片也會個不錯的選擇!(導演在片尾還放了一個梗,用來呼應泰勒喜歡在電影裡動手腳的怪癖XDD)

另外我想說的是,電影雖然多少帶有暴力美學的意味,被打到血肉模糊的人也不在少數,然而《鬥陣俱樂部》的核心概念並非在「暴力」,而是在的追尋人最原始的價值!一如主角最後決定阻止泰勒的大破壞,這正是對泰勒過度暴力行為的一種反動!好吧,那《鬥陣俱樂部》的討論就先到這裡,各位失眠已久的朋友,快去發掘自己心中的泰勒吧(!?) 

arrow
arrow

    W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